新葡的京集团350vip

这里是[河南] 不是“荷兰”

2014-01-18 13:27  北京大学EMBA研修班   未知
点击:

最~最~~最早“河南”给我的印象就是“河南;傻傻分不清楚”。好像很国际化的地名。  地理位置也很特别,虽然叫,但整个省并不完全算是南方。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2000多年前,河南是中国九州中心的豫州,所以,河南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与、山西、陕西、湖北、、山东毗邻。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黄河流经河南境内700多公里。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华夏历史文化的中心,曾长达五千年居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更是诞生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举世闻名的古都,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根亲文化、三商文化、圣贤文化、武术文化、宛商文化等源远流长;汉字文化、姓氏文化、诗词文化、礼仪文化、戏曲文化等博大精深;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的发源地。

 

早前这个十一黄金周的计划是前往【西大同】看“云冈石窟”,但犹豫上半年已经去过山西了,所以改变了行程,前往河南看“龙门石”。同时也想感受一下河南人民的文化以及生活状态。   之前一个朋友说曾想要去看看“开封古城”,但我查阅资料,所谓的古城也早已经商业味浓重,也翻修过不知多少次了吧。本想去到省会城市【郑州】,但因为之后大家太累了,而且考虑到郑州也已经是国际都市的景象,和其他大都市基本无异,经过筛选此次“河南之行”的两个目的地【洛阳】【登封】。

【洛阳】给我的记忆和印象就停留在《还珠格格2》中逃亡洛阳的桥段。
 


图片描述:还珠格格2 剧照

 

{正题开始}

 

9.30晚八点多我们一行人自驾自【天津】出发,同样是开了一夜的车,早上7点多到达【河南洛阳】,下了高速公路就来到了【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最吸引我的就是那尊“大卢舍那佛像”。

 

龙门石窟 画册

http://lvyou.baidu.com/pictravel/a7a247dee6b82336131aa203

这次旅程开始习惯了多拍些照片,原来每一次按下镜头都是很有目的的,以至于出片率不是很高,倒是我爸爸喜欢走一路拍一路,看到什么都拍,他说说不定好片子就在不经意出现。而且我发现多拍一些,记忆就能多保留下来一些。

来到河南感受到的就是暖和的天气,基本天津高了至少有三度,在天津已经有点冷了,听说当天天津还在下小雨,但是在这最高气温还有29度呢。爸爸妈妈还带了很多厚的衣服根本用不上。不过这几天河南基本都有轻雾,天都有点灰蒙蒙的,以至于之后在远方我平台拍龙门全景也不是很清晰。好在没有下大雨已经感恩了。

停车场停了车,我们往景区那里走,会过一座大桥“龙门桥”,到达桥的对面转弯到桥下,会来到“青石广场”,看到沿河的绿荫大道,很像到了杭州西湖。在这里的票务中心买票。这条路走到头就到了【龙门石窟】的“西山石窟”大门。(其实在去这里之前我翻阅过一些驴友的介绍,说精华的部分都在“西山”这边,包括那尊“大卢舍那佛像”,东山石窟比较少,而且破坏的比较大,在没有看到大佛之前,我一直以为我最先进的是“东山石窟”,

因为“西山”这边在我看来,被破坏的也不小。
 


 


图片描述:目前潜溪寺是破损最严重的部分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停车场外就有一个龙门石窟的全景地图。
 


图片描述:旅游图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进入景区大门,道路两边就可以看到如此艺术的石雕。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停车场的柱子上都可以看到精心设计的壁画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远眺龙门大桥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路灯都这么精心设计。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伊河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龙门桥上石柱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走过“龙门桥”,对面就是这个石牌。因为正逢国庆佳节,周围摆了很多花卉。


图片描述:桥走到头有这么一个牌子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从石牌位置右手边的公路下去,转弯就可以下到桥下,走到通往龙门的大道,这里像个花园,又像是杭州西湖边,很舒服。

 


图片描述:往桥下走,爸爸让我拍一张“自然”的走路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下了桥就来到伊河边的丛林小路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桥



 


图片描述:大门口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第二道门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指路牌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进入景区可以看到的禹王池——潜溪寺(破损严重,在修复中)——宾阳三洞——敬善寺——摩崖三佛——万佛洞——莲花洞————卢舍那大佛——药方洞——古阳洞等,包括西山和东山在内,有些洞虽然叫得出名字,但是很多只能看到一个洞窟,看不到佛像了。尤其在东山时候可以听到路边的音箱里有相关的讲解介绍,听声音应该是赵忠祥的播音,介绍龙门石窟以及历史,印象最深的是听到他介绍“弥勒佛祖”,“未来佛”。

 


图片描述:禹王池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禹王池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禹王池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禹王池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刚进景区,第一座石窟(潜溪寺)就已经做了高架在做修复工作。往往我认为过分修复就是对文物的一种破换,东山石窟很多地方都像新建的。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摩崖三佛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摩崖三佛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听路过的导游说这块石头叫“牡丹石”,急忙拍了一张,因为后边有大批的旅游团排队拍照,但是在之后的洛阳城里到处可以看到有卖这种石头的,不知道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


图片描述:听路过的导游说这块石头叫“牡丹石”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万佛洞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地上的石板路都钉起来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这里我要稍详细的贴一些【龙门石窟】资料。(不喜欢的可以跳过)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是国家AAAAA级景区,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另外两大石窟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的伊阙峡谷,这里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古称“伊阙”,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将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而皇帝又以真龙天子自居,从此,伊阙便被人们习惯的称为龙门。因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此处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

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6年1月龙门石窟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一直在等待看到“卢舍那大佛”,但一直以为自己是在东山,待会到对面才能看到,不过在中途看到一个很高的楼梯平台,我以为会和刚刚看到的一些小石窟差不多,(有些石窟是建在半山腰的,都要走楼梯爬上去看,之后再下来。)爸爸因为开了一夜的车很累,就说让我们上去看看,他和妈妈不去了。但是我们上去看到的就是我一直像看到的卢舍那大佛,当时我有点傻了,上楼梯最后那一刹那,大佛出现在我眼前,当时我在想怎么东山也有卢舍那大佛?还是这尊佛和卢舍那大佛很像?最后我明白了我们游览的一直是西山,后来我们把爸爸妈妈叫了上来。


 


图片描述:上去平台就看到“卢舍那大佛”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大卢舍那佛】有传是武则天要求按照她的容貌塑成,但是官方介绍从没有正面提及过,看来是民间的传说,至于是否是真的,无从得知。倒是这里我找到两篇写的不错的文章供人欣赏。

 

在龙门西山南部半山腰,有龙门石窟最大的摩崖像龛“奉先寺”,寺中的主像是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其中头高4米,耳长1.9米。这尊佛像雕刻得慈祥和善,“方额宽颐”,丰满富态,传说是照着唐朝女皇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因此,当地人亦称为“武则天像”。

  这佛像为何照着武则天的相貌雕造呢?           

  武则天是山西文水县人,父亲武士出生于贫穷的农家,后来经商致富,又步入仕途,晋升为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县)都督(统辖数州军政的地方长官)。《旧唐书》等史料和传说盛赞的那位星相家袁天纲,有年路经利州,看了小武则天的相貌,说是君临天下的王相,便早早地使她产生了这个念头和欲望。

  武则天14岁上,以美名被招进宫中侍奉唐太宗李世民。不被太宗宠爱,这个有心计的姑娘便凭着自己的美貌和才智,勾引迷住了太子李治。李治继位为高宗皇帝后,武则天又一步步排除政敌,登上皇后宝座。

  武则天要“君临天下”的念头是很强的。她不仅逐渐插手政事,还通过各种通径在天下树立自己的神圣形象。

  高宗敬重佛教,曾在长安为亡母长孙皇后建了大慈恩寺,并给玄奘为首的译经事业以极大方便,但他更重道教,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命家家要备老子的《道德经》。因为李氏在建立唐朝之初,宣扬道教的教主老子李耳是自己的祖先,借以抬高自家的地位,增强自家在社会上的号召力。麟德元年玄奘病殁之前,请求在公开场合改变“道先佛后”的次序为“佛先道后”,高宗都坚决不肯答应。

  武则天要想改变唐朝,建立自己的新王朝,不仅要在社会力量上打击李氏势力,像她称帝后大诛李氏封王一样;还要在形象上树立自己至调我上、君权天授的神秘色彩。在这后一点上,利用和道教旗鼓相当的佛教是最适宜的。因此,武则天一直是把自己的形象和佛的形象有意连在一起,混为一体的。

    有说是她撒着娇,让高宗开凿这尊大佛时依自己形象为模特的;有说是她慷慨捐助了两万贯脂粉钱(大佛左侧束腰部位碑刻记有捐钱事),工匠们受感动后主动依她为模特的,总之,这尊佛和其他佛像确实不同,的确是位慈祥貌美的女性模样。

  大佛塑好后,名为卢舍那。卢舍那译意为“光明普照”,武则天后来造字给自己取名“曌(zhao)”,意为:“日明当空”。这相同的含义不会是巧合。

    武后称帝前夕,授意翻译注解并大力推广了佛教《大云经》,明明白白暗示出武则天就是弥勒菩萨转世,要成为女王,天下之人都将崇拜归顺。这实质上是继卢舍那之后,又在官民心中依武则天为模特塑造的另一尊大佛像。

 

武则天容貌——卢舍那大佛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共用了四年时间。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其中,武则天曾捐出脂粉钱二万贯以助建。

 

  唐代开窟造像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达到了鼎盛。虽然石窟造像属于佛教艺术,但它跟政治紧密相连。从龙门许多唐代石刻造像中,还可以窥见武则天一步步走上女皇宝座的踪迹。

 

  万佛洞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及太子诸王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也是以唐朝宫廷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等为首的一批御用僧尼,奉命集体为唐高宗及武则天愿雕造的。

 

  在武则天当皇后期间,特别迷信弥勒。为此,她在龙门广造弥勒佛。千佛洞、惠暕洞、大万五佛洞、极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弥勒佛为主尊的洞窟。

 

  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要数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了。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的山腰上,是一个南北宽近四十米的露天大龛。这里共有九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凿石而成。

 

  奉先寺的主尊是卢舍那大佛。大佛通高十七米多,仅耳朵就有一米九。在佛经中,卢舍那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是由高宗亲自任命制定。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为此,武则天曾经与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钱二万贯”。传说卢舍那大佛的脸是根据武则天的面容建造的。而当地更是传说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的化身。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

 

  卢舍那佛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巴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她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传说,唐高宗上元年除夕,时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则天亲自率领文武朝臣驾临龙门,参加主佛卢舍那的开光仪式。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在游览过程中,爸爸突然发现路上有个老太太很面熟,聊了一下发现不仅是老乡,还算是住得不远的街坊,身在外乡有一点好处就是原本不认识的人们,此时倍感亲切。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龙门二十品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龙门二十品 不知道是不是真品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龙门二十品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出了西山过另一座桥,到达对岸东山景区,要注意出了西山就不能回去了



 


图片描述:瞭望西山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瞭望西山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东山介绍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擂鼓台三洞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踩的地板

 


图片描述:说是三洞,倒像是把石像挪出来在博物馆展示

 


图片描述:都变现代化了拍摄地点:擂鼓台三洞

 


拍摄地点:擂鼓台三洞

 


拍摄地点:擂鼓台三洞

 


拍摄地点:擂鼓台三洞

 


拍摄地点:擂鼓台三洞

 


拍摄地点:擂鼓台三洞

 


图片描述:一些残破的细节拍摄地点:擂鼓台三洞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在东山爸爸看到一面石壁对我讲,这面石壁上的断层剖面纹路是斜的,可以看出这座山虽然现在看是直上直下的,但是看纹路,之前应该是倒下来过,又历经岁月看到现在的样子。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东山

 


图片描述:万佛沟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东山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东山

 


图片描述:佛像大多都有被破坏过,里边还可以看到被烧过的痕迹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东山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东山


之前没想到下了东山会有一个平台可以拍大佛,这张还是我在东山爬上一个小山包拍的。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看经寺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东山


 


图片描述:看经寺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东山

 


下了东山就来到一个河边平台,可以看到“大卢舍那佛”全景。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龙门全景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下个目的地是【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龙门东山山腰,其建筑古朴浑厚,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该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后),梁王武三思奏请武则天予以重修,正式命名为“香山寺”。当时的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霄,石像七龛,浮图八角”。

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

在路上可以看到众位高僧的石像。


图片描述:金刚智 石像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善无畏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善导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玄奘像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神会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图片描述:寺门口 简介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香山寺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香山寺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香山寺


图片描述:鼓楼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香山寺


图片描述:钟楼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香山寺



寺中有很多碑亭,文献亭,既可以让游人休息,也可以学习。


图片描述:龙门应制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香山寺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香山寺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香山寺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香山寺


图片描述:九老堂拍摄地点:香山寺


图片描述:九老石壁像拍摄地点:香山寺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香山寺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香山寺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香山寺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香山寺


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香山寺

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句诗摘自他当时所作的诗《香山寺二首》,被镌刻在石碑之上,位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着这块石碑,已有两百多年了。


图片描述:乾隆御笔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香山寺

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拍摄地点:香山寺


图片描述:资料图拍摄地点:香山寺

在寺中有一处地方很特别,看到聚集那里的人很多,过去一看原来是“蒋宋别墅”。这是一座二层青砖小楼。清雅而古朴。小楼正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子。牌子上,是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先生题写的“蒋宋别墅”四个大字。蒋介石曾在这度过五十大寿。

 

资料上说:香山寺里的这座蒋宋别墅建于1936年——当年,时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校洛阳分校主任、洛阳地区警备司令的祝绍周联合河南省府,由当时的省建设厅厅长张静愚主持修建。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此居住36天后,这座别墅便处于沉寂状态,75年里从未面向世人开放。




拍摄地点:蒋宋别墅

迈进铺着柚木地板的大门,看到一条宽约2米、长约10米的长廊。白墙木地,简洁大方,一种肃穆的气氛扑面而来。
 


拍摄地点:蒋宋别墅

  我们首先走进长廊右侧的会议室。室内正中摆放着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桌上铺着军绿色的桌布,桌子正前方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会议室的一角,一台美式电扇引人注目。工作人员说,这台电扇是是根据资料记录复原出来的,反映出蒋介石一贯亲美的倾向。
 


拍摄地点:蒋宋别墅

 


拍摄地点:蒋宋别墅


  正对着会议室的,是一个十几平方米的会客厅。柚木地板、高级沙发,客厅中央铺着厚厚的地毯,客厅正前方同样是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而画像的侧面则是孙中山亲笔书写的“天下为公”的牌匾。
 


拍摄地点:蒋宋别墅


  沿长廊左侧的步梯拾阶而上,便是蒋介石夫妇日常生活的地方,依次呈现在眼前的是办公室、舆洗室、卧室等。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一种严肃的气氛——深色的木结构、优美而不张扬的楼梯弧线,处处显示着雅致的贵族气派。
 


图片描述:上楼梯之后看到一个写字台和一面镜子。拍摄地点:蒋宋别墅


图片描述:盥洗室拍摄地点:蒋宋别墅


拍摄地点:蒋宋别墅

 

图片描述:办公室拍摄地点:蒋宋别墅

 


图片描述:办公室拍摄地点:蒋宋别墅

 

  办公室布置简洁大方,书柜内摆放着《资治通鉴》等蒋介石喜欢看的书籍。一张不大的办公桌上,小楷笔、墨、镇纸等摆放整齐。卧室较大,有近40平方米,窗帘内层为白纱,外层为墨绿色,室内风格中西兼具,既有西方的留声机,又有中式的梳妆台。

 


图片描述:卧室拍摄地点:蒋宋别墅


 


图片描述:卧室拍摄地点:蒋宋别墅



 

  卧室再往里是侍卫室,室外是一条宽宽的回廊。回廊的正前方,便是龙门石窟的西山石窟。今天,这里的视野已被楼前高大的松树遮挡。但吉利介绍,别墅建成时,前方空旷,站在这扇窗前,整个西山石窟尽收眼底。而这里,也是每天清晨蒋介石起床后散步的主要场所。


 


拍摄地点:蒋宋别墅

 


拍摄地点:蒋宋别墅


拍摄地点:蒋宋别墅

 

国内被称为“蒋宋别墅”的建筑有多处,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上海市和平路9号的“爱庐”,现在被上海京剧院和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使用,是1927年蒋宋联姻后宋氏兄弟赠送给宋美龄的陪嫁之物,以作蒋宋短栖上海的行宫别墅。此外,蒋介石在庐山上的牯岭别墅称为“美庐”,杭州西湖边的别墅称做“澄庐”。此外,在蒋介石的家乡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还有蒋介石故居文昌阁以及蒋宋长期居住的“小洋楼”。

 

门票中包括【白园】这个景点,是白居易的墓园。因为需要爬山,所以我们没有去。一方面原因是爸爸不想我们再消耗更多体力,再来是我们都有一个习惯,不太会去游览一些墓穴,陵区。

 

我知道从2007年开始,游客可以夜间欣赏石窟,【大卢舍那佛】也会通过高科技投影展现壁画效果。(最开始我领会的夜景就是用灯照亮而已,看到图片我疑惑,大佛的手已经破坏了,为什么夜景的时候会有完整的手,后来我想到原来是投影效果)由于行程安排,还有一整夜大家都没睡所以,不打算看龙门的夜景了,爸爸也说看就要看最原生态的。虽然高科技的往往可以还原很多奇思妙想,但与历史文化遗产比,并没有太多价值,随着时代还有生活的快节奏,所有的一切包括艺术都变得快餐化,不过我并不否认现代艺术的价值,也许再过几百几千年,现在的“高科技艺术”也会载入史册吧。
 


图片描述:龙门石窟夜景(资料图)拍摄地点:龙门石窟

 

另外门票中【白园】这个景区我们没有去,一方面原因是去这个景区需要爬山,爸爸不想我们再消耗体力了,另一方面是我们有一个习惯不喜欢参观一些陵墓、墓穴,也算是个人习惯吧。

 

下一站去往【白马寺】。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古称金刚崖寺,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图片描述:山门拍摄地点:白马寺


 


图片描述:山门两侧拍摄地点:白马寺

 


图片描述:山门两侧拍摄地点:白马寺



图片描述:山门前白马石雕,因为国庆关系吧,旁边摆了花卉拍摄地点:白马寺


图片描述:山门对面牌坊拍摄地点:白马寺

 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


 


拍摄地点:白马寺


图片描述:钟楼拍摄地点:白马寺


拍摄地点:白马寺


图片描述:来过这里都会看到这个石磨,不知道有什么历史。拍摄地点:白马寺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园内古树成荫,四时落英缤纷,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

当前十八罗汉和精美的佛龛供奉在白马寺,三世佛原安奉于洛阳潞泽会馆大殿内,洛阳博物馆重新在新馆开辟故宫文物展览,把三世佛造像移于洛阳博物馆新馆中展出。

 

建筑资料介绍:

山门

 

牌楼式的三洞弧券门,单檐歇山顶,正面镶嵌“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寺门外有两匹相对而立的青石马,形态温顺,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于1935年迁移至此。

山门内的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圆冢墓,全名分别是“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和“汉开教总持竺法兰大师墓”,墓碑立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墓周还有钟鼓二楼等。山门内是白马寺的主体建筑,自南向北,地势渐次升高。

接引殿

 

在一般的寺院中较为罕见。它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该殿在清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时重修,是寺中修建时间最晚、规模最小的佛殿。

清凉台

 

位于寺院后部,建于汉代,以青砖垒砌,长42.8米,宽32.4米,高6米的高台建筑,台上中心建筑为毗卢阁,与四周的配殿、门楼、放生池、廊房等形成一处院落,称为“空中庭院”。

清康熙年间,寺内住持和尚如诱曾作诗赞美道:“香台宝阁碧玲珑,花雨长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磬落空蒙。”这个长43米,宽33米,高6米,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

相传这是汉明帝少年时的避暑读书之处,后来让给两位高僧下榻。毗卢阁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内供奉着“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在阁内两侧,是木雕的千佛壁龛,所供佛像均是以“香灰”等作原料而铸造成的,共计5050尊。毗卢阁两侧的配殿分别是摄摩腾殿和竺法兰殿,内有二位高僧的塑像。清凉台的东西两侧还新建了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的中华古佛和印度政府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毗卢阁

 

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毗卢阁外两侧有两座配殿,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纪念。今山门东西两侧尚有二僧之墓。

焚经台

 

寺南还有两座夯筑高土台,台上立着一块“东汉释道焚经台”字样的通碑,这就是“六景”之一的焚经台。这个焚经台记述了佛教徒与中国方士之间的一场角逐,以佛教取胜而告终,汉朝佛教由此兴盛。“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笔下的白马寺。

 

齐云塔

 

在白马寺以东250米处,是寺院的附属建筑。它最初是木塔,北宋末年被女真士兵烧毁。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千百年来,民间流传两句谚语:“洛阳有座齐云塔,离天只有一丈八。”

现存宝塔建于金朝大定十五年(1175年),是一座十三层的四方形密檐式砖塔,高约25米。塔的外形具有唐代风格,轮廓采用抛物线设计,玲珑挺拔、古雅秀丽。塔的底部为方形须弥座,各边长7.8米,塔顶置宝瓶式塔刹。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如今的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这座塔是洛阳一带地面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与白马寺东西相望、交相辉映。

因为当天出了白马寺山门爸爸已经筋疲力尽了,所以我们也没有再往远处走,没有到塔下去看,也不知道有这座塔,是出了大门我看到街上的宣传画,得知寺中还有一塔,不过我们后来住的旅馆,从窗外就可以远远望到这座塔。

 

石榴树

 

白马寺中种有许多石榴树。白马寺的石榴汉魏时曾誉满京师。石榴原产于安息(今伊朗),在汉代同佛经、佛像一起传入中国,并最多在洛阳、长安落户。当时人们赞美石榴,把它作为中外人民交往的标志,石榴的身价倍增,白马寺的石榴,亦有“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说法。

 

天王殿

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高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

整个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绕以回廊。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殿内两侧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

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成为未来佛。可是白马寺天王殿内这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却以另一个民间传说为蓝本:

相传五代时,浙江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叫他布袋和尚。这位和尚逢人乞讨,随地睡觉,形似疯癫。他在临死时,说了这样一个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的化身,并根据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内的天王殿里。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

大佛殿

 

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长22.6米,宽16.3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塑像: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这三尊像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这取材于一个佛教禅宗典故。

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弟子,闭口不说一字,只是手拈鲜花,面带微笑。众人十分惘然,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释迦牟尼见此,就说:“我有正眼法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样,摩诃迦叶就成了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传人,中国佛教禅宗也奉摩诃迦叶为西土第一祖师。

白马寺大佛殿的“释迦灵山会说法像”就是根据此传说塑造而成的。三尊旁边,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位菩萨。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殿内还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钟,高1.65米,重2500斤,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

据传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城内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诵经,撞钟报时,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起来,因此,白马寺钟声被列为当时洛阳八景之一。从此这一形象深入人心,成了慈悲和快乐的化身。

 

这座殿后面供奉着关公像,爸爸特意向殿中的老师傅确认了一下,这在其他寺院是很罕见的。

 

大雄殿

 

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悬山式建筑“大雄殿”。它长22.8米,宽14.2米。殿前有一月台,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顶改为悬山顶,面积有所缩小。

 

毗卢阁

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执持法器。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

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 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每座佛都是空心的,一只手即可托起。正中三主佛背后佛龛为清朝香樟木佛龛,榫卯结构,至今仍可拆卸。

接引殿

 

大雄殿后有接引殿,为一般寺院所罕见。长14米,进深10.7米。为双层殿基,是寺内最小建筑。殿内供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立像,左边为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均为清代泥塑。

二僧墓

 

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

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

在清凉台上还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爸爸不让我在这拍照

这一天到过的寺院给我感觉很清静,而且有点不习惯,不习惯听不到寺院中听不到佛教歌曲的声音。

 

未来总体规划

 

白马寺将进行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扩建2012年5月洛阳市公布,未来的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被划分为多个区域,规划设计门前广场、中轴礼佛区、国际寺院区、菩萨道场区、佛学院区、综合服务区、公共服务区以及绿化隔离区等,新编制的白马寺总面积达1300亩。白马寺红围墙内古建区现有面积48.6亩,在扩建中将全部原貌保存。,预计总面积将达到1300亩。其中国际寺院区预留了包括印度风格佛殿泰国风格佛殿在内的10个外国佛殿的建设用地。


 


图片描述:整体规划模型拍摄地点:白马寺



图片描述:整体规划模型拍摄地点:白马寺

目前印度佛殿基本已经完工,泰国佛殿还在建设当中,刚进景区检票大门左侧就可以看到,非常明显。即便不进景区,远远看去也能看到这些建筑。


 


图片描述:泰国建筑拍摄地点:白马寺

 


图片描述:泰国建筑拍摄地点:白马寺

 


图片描述:泰国建筑拍摄地点:白马寺

 


图片描述:泰国建筑拍摄地点:白马寺

 


图片描述:泰国建筑拍摄地点:白马寺


 

 


图片描述:印度建筑拍摄地点:白马寺


 

 

 

 


 


图片描述:印度壁画拍摄地点:白马寺



图片描述:印度壁画拍摄地点:白马寺


 


白马寺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释源美术馆”,在“清凉台”东边的“藏经阁”一层。这里经常会做不同的展览,这次我看到的是河南当地一位有名的美术家王旭的个人画展《离尘》,展出的美术作品多以油画和水彩画居多,主题是探讨圣灵佛性,特别的是画面中的主体“生灵”都是在人们印象中比较肮脏的昆虫,像是苍蝇、蚊子、屎壳郎这些。绘画笔触也非常随意,并不是大众能够轻易接受的那种细腻画质。看过整个展览,给我个人的感觉有点懵懵懂懂,一知半解,觉得能感受到他传达的思想,但似乎还有更深层的意义是我还没发觉的。


 


图片描述:王旭个展拍摄地点:白马寺


拍摄地点:白马寺


拍摄地点:白马寺


拍摄地点:白马寺


拍摄地点:白马寺


拍摄地点:白马寺


拍摄地点:白马寺


拍摄地点:白马寺


拍摄地点:白马寺

 

还有一个展览馆在旁边,里边展出的是国外相关单位赠送白马寺的珍贵物品,还有白马寺的相关文献,今后规划模型等。


 


图片描述:进景区前的牌坊拍摄地点:白马寺


图片描述:进景区前的牌坊拍摄地点:白马寺

游览到下午三点,因为从前一天到现在,爸爸已经累到站不住了,我们就在白马寺外找了一家旅馆,旅馆条件还可以,三层楼,后院可以停车。也有WIFI可以用,但是三楼信号极差。

  旅馆的老板一家都很和气,我们和他们聊了很多,包括之后要去的目的地的路线、路况等等。这么多次的旅行,在住店的时候其中一种感觉就是和旅店的主人相处,当然是稍小一点的旅馆,如果是大酒店那就没有这种感受了。在短短的一两天,你出来进去这里,大家都会打招呼,或是会聊上半天,就像是短暂的家人,感受当地真实的生活,也许结束了旅行,他们就成为记忆了,永远也不会再见到,即便有朝一日大家出现在同一条街道,也只是擦身而过。

 

再逛【洛阳古城】

 

在旅馆吃了一些东西,我又坐公车去到了洛阳城里【青年宫】【老集】。这两个地方是挨着的,都有独立的车站。到了【青年宫】,这里是一个大的休闲广场,最特别的是广场有好几个拨小乐团在唱豫剧,看架势都很专业,乐队伴奏,音响设备样样都不少。虽然我听不懂他们是不是唱的专业,但是观众都不少,河南人民真欢乐啊!   娱乐项目真不少,还是自己省特有的。在别的地方一定看不到。  和天津相比这里几乎没有“广场舞”。   【青年宫】就是一座集合电影院健身房的综合娱乐大楼。   广场两边的弄堂里有很多小商铺和地摊。   这里的小商场做活动都是鼓声雷鸣,而且都是大爷大娘,他们的心脏可真好!!    


 


拍摄地点:青年宫


图片描述:广场 演唱豫剧拍摄地点:青年宫


图片描述:广场 演唱豫剧拍摄地点:青年宫

马路对面就到了洛阳老街,也叫【老集】。白天是一条十字商业街道,到晚上就是热闹的夜市。不过这里的街道卫生做的不是很好,地上都是垃圾。最早查阅资料,洛阳老街有一个标志性的鼓楼建筑,很想去看看,我也觉得有鼓楼的地方它的周围也是这个城市最中心,也最具代表的地方。   在街上问了几个人,基本不是游客就是外地来打工上学的人,都说不清楚。于是我们也就走着看了,说走到哪算哪,其实这样也不错,不预知就会有惊喜。  进到照片中这牌红灯笼的大街大概两百米就会看到十字路口,如果往左走就会看到鼓楼了,我也是后来看电子地图知道的。当时因为看那条街没有很多人,不觉得后边会有什么风景,就选择右边的街去逛了,右边的一条街真的很长,也很熙攘,可以尝到各种当地或是外地的小吃,很多之前都没有见到过。


 


图片描述:一家饮品店外的雕塑很漂亮拍摄地点:老集


拍摄地点:老集


拍摄地点:老集


拍摄地点:老集


这家店卖的是“湖南香豆腐”,以前只听过臭豆腐,还没吃过香豆腐。价钱也不便宜,5块钱几小片豆腐干,煮过之后浇上汤料。还有一种香肠,我觉得和腊肠没区别,店主说它是湖南上山跑的小猪的肉,无污染,口感好,价格2.5元一个。


 


图片描述:香豆腐摊拍摄地点:老集


图片描述:斗腐倌拍摄地点:老集


拍摄地点:老集


拍摄地点:老集

整条街两边的建筑非常破旧,像是大大的写着“历史”两个字,大概当地居民就是不想破坏这种感觉吧,为算是人类文化遗产了。不光是建筑古老而已,就连招牌,或是商品都没有一丝现代感,这才是我特地来这里想看到的。快走到街尽头的时候看到了大门楼(当时以为这个就是我想看到的鼓楼)。

 


拍摄地点:老集


拍摄地点:老集


图片描述:都快天黑了,还不起床。拍摄地点:老集


图片描述:看到他们两三次,这真是警犬吗?拍摄地点:老集


图片描述:有很多羊肉汤馆拍摄地点:老集


拍摄地点:老集


拍摄地点:老集


拍摄地点:老集


拍摄地点:老集


拍摄地点:老集

这个大城楼原名丽京门,于09年3月10日正式更名为【丽景门】。丽景门是一座重现古都洛阳风貌的城楼,当地有句话“不到丽景门 枉来洛阳城”,看来这次是没枉来。


 


图片描述:丽景门拍摄地点:老集


图片描述:丽景门拍摄地点:老集


图片描述:丽景门 门楼内天花板拍摄地点:老集


图片描述:丽景门拍摄地点:老集


图片描述:丽景门拍摄地点:老集

丽景门经过历史上多次的破坏与重建,今日的丽景门是由洛阳市政府投资三千多万元于2002年在原址新建的,占地面积一万八千余平方米,城门楼共分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2004年竣工。整个工程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和丽景桥(古时为吊桥),护城河等部分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干浮云,气势磅礴,成为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其规模之宏大在河南古建筑中居于首位,成为洛阳古城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是为中原第一楼,古都第一门。新建后的丽景门被评为洛阳市新八大景。

丽景门是可以买票上去城楼门的,上边还有几个供奉佛祖的大殿。下边是一些餐厅、酒吧和小店,印象最深的就是卖这里的特产“唐三彩”,一进门售货员就很热情的跟着你,所以我也没办法拍照,但是在老街的一家小店拍了一张。


 


图片描述:瓷器拍摄地点:老集 小店

离开这里的时候发现马路边开始有人推着夜市的那种车来来往往,后来我看网上到过这里的驴友游记,原来到了晚上这里就是更加热闹的夜市小吃街。




图片描述:老街 夜景 资料图拍摄地点:洛阳老集

晚上7点多我们坐公车回去白马寺那边,坐56,58公交车都可以,就是人非常的多,而且都不排队,这一点似乎哪里都没有北京的秩序好。这里晚上八点是最后一班车,所以不要误了时间。还要提到司机,我们遇到的司机超级凶悍,就和刚喝过一缸酒的气势。河南司机不都是这样吧??


 


图片描述:回去的时候我们还买了当地的凉皮,狠辣!!

2楼

前一天晚上在网上订的少林寺+中岳庙套票(非常不愉快的一次订票,具体原因请看最后的实用攻略)其实此行少林寺并没有在我的计划之中,是爸爸想要圆他三十年前的一个愿望,去少林寺。 

不记得最早听到“少林寺”三个字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最初的记忆“少林寺有和尚”。更多的人知道“少林寺”还是通过同名电影,这部电影听说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现如今也有更多的驴友开始走“影视景点游”。直至这次来少林寺前,我都没有真正看过这部电影,是结束这段旅行之后才看的。感到奇怪的是这部老电影很久没有在电视上播出了,我正式看过一遍之后,又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播出。还要提到的是最近年由刘德华主演的同样叫《少林寺》的电影,我也看过,不过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那部电影更注重故事本身,也不是实景拍摄,可以说和真正的少林寺没有丝毫关系。


 


图片描述:电影 少林寺

一早六点开车出发从洛阳前往登封少林寺,旅馆的主人告诉我们走高速的公里数要比走国道多很多,十一期间高速车很多,不如走国道过去。路上在市区内看到一些小广场上晨练跳舞的大爷大妈,看来这种活动哪里都一样。路上问了几次路,有上年纪的大爷,也有年轻的卡车司机,大爷可能脑子不清晰了,指错了路,白白多走了一些冤枉路。路上看到好几个玄奘故里,玄奘寺庙,都是新修的建筑,看来这边的旅游业开始推动起来了。不过这些建筑、寺院都是建在了一些穷乡僻壤的村镇里,当时我们都不确定玄奘祖籍是不是河南,现在我查资料基本确定他是在洛阳出家。 当时我们路过这个村镇的时候都不知道这里具体叫什么。我听过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些只不过是玄奘的一个化身,陈河村才是他的故里所在。

 

终于来到登封,进入前往少林寺的大道上,路边有很多武术学校,当年王宝强是真正进入少林寺学功夫,如果是现在恐怕不行了吧,基本都是去这些学校。

少林寺,世界著名佛教寺院,少林武术发源地。因位于河南郑州嵩山腹地少室山下的密林中,故有此名。

该寺于唐朝时期即享有盛名,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


 


拍摄地点:少林寺


拍摄地点:少林寺

嵩山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听导游说与杭州灵隐寺同岁)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南麓,地处中原腹地,交通发达,与都城洛阳隔山相望。背依五乳峰,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寺处少室山脚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1983年,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寺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和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

在售票处买了门票,进入大门。因为我们是少数第一批进去的游客,所以一路感受到景区的幽静,走在山脚下会路过很多树林,竹林,爸爸说这里的气场很好,不是一般人能感受到的,在这练武,练气功,真的是风水宝地。路上远远传来电影《少林寺》中的《牧羊曲》。使人身临其境。


 


图片描述:售票处拍摄地点:少林寺


图片描述:牌坊拍摄地点:少林寺


图片描述:牌坊拍摄地点:少林寺


拍摄地点:少林寺


图片描述:进大门不远就看到这个擂台,有很多少林弟子在练功拍摄地点:少林寺


拍摄地点:嵩山 少林寺


图片描述:擂台拍摄地点:少林寺


拍摄地点:少林寺


拍摄地点:少林寺


图片描述:少林拳法拍摄地点:少林寺


图片描述:石座椅拍摄地点:少林寺


拍摄地点:少林寺


图片描述:这里有很多这样的莲花座,下午回来时候都是人拍摄地点:少林寺


拍摄地点:少林寺

道路很干净,因为很多天没有降水,所以路面人工撒了水。路上有一个阿姨很热心,她说自己就是在这里上班的,高速我们直奔去三皇寨的索道那里先去三皇寨,之后回来再前往少林寺,因为索道那边会排很长的队伍。如果不坐索道走山路要走六七个小时。   这时候我们就走到少林寺门口了,爸爸说“给我在门口拍张照。”一个扫落叶的老伯在旁边说“回来再照,一会排不上索道了!”这里的人真的很热心!!  路过塔林,我们到达了索道这里。索道价钱 单程50元 双程60元 

 

排了一会小长队,坐上了缆车,缆车可做四个人,15分钟左右上山。缆车不是全封闭的,所以上山过程中会感觉越来越冷。 

先说说刚才路过的【塔林】。

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少林寺景区位于嵩山西麓的少室山阴,由少林寺、塔林、初祖庵、达摩洞、二祖庵、永泰寺、少室阙等著名景点组成。四周群山环抱,溪水潺潺,翠柏蓊郁,景致幽雅,是国家旅游局首批公布的AAAA级景区。

塔林位于少林寺西侧,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现代砖石墓塔231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塔林。

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小山脚下。这里是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现恶唐朝至清朝历代砖、石墓塔240余座。1996年,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粗细不一,形式多样、排列散乱,看似茂林,故称为塔林。


 


图片描述:塔林拍摄地点:少林寺


图片描述:塔林拍摄地点:少林寺


图片描述:塔林拍摄地点:少林寺


图片描述:塔的样式都不一样拍摄地点:少林寺 塔林


图片描述:上去山上有更多的塔,不过我们没有上去拍摄地点:少林寺 塔林


图片描述:这座塔做的很精致拍摄地点:少林寺 塔林


拍摄地点:少林寺 塔林


拍摄地点:少林寺 塔林


拍摄地点:少林寺 塔林

(由于当时没有拍下这张平面图,所以借用某位旅游的游记照片,这篇游记我也贴在了最后的实用攻略中。)


图片描述:塔林 地图


图片描述:塔林 地图


图片描述:塔林 地图

下了缆车还要走大概五六百米山路,来到【三皇寨】检票口(其实真正到“三皇寨”还很远),走过云间步道,就会看到嵩山最美的部分,断层的山体,恐怕除了嵩山,也不多见了。嵩山分“少室山”和“太室山”两部分,这里是少室山。  远处可以望见目的地【三皇殿】,但是要翻过好多座山,路上问了一个工作人员,他说从这里来回快的也要4个小时。路上看到有人往回走,还问我们前面的路还要走多久,我们奇怪这么早怎么会有人走回来的路,后来得知【三皇寨】景区那边有一个大门,从那边做起点才是最正确的,也不用走重复的路。我当时就觉得嵩山这边的旅游规划线路有很大问题,本来就应该设立【三皇寨】为景区起点大门,或是【少林寺】景区大门就不要卖带着【三皇寨】的套票了。


 


图片描述:缆车上拍摄拍摄地点:嵩山


图片描述:缆车上拍摄拍摄地点:嵩山


图片描述:缆车上拍摄拍摄地点:嵩山


图片描述:妈妈发现了缆车上游客的杰作,让人哭笑不得拍摄地点:缆车


图片描述:妈妈发现了缆车上游客的杰作,让人哭笑不得拍摄地点:缆车


拍摄地点:嵩山


拍摄地点:嵩山


拍摄地点:嵩山


拍摄地点:嵩山



看过本文的访客还看过下面的文章:

上一篇:一日北京----感受北的现代与京的古韵
下一篇:第一次出境游,马来西亚海岛沙巴仙本那只因那片蔚蓝的海

相关课程开课安排

相关总裁班课程

信息分类

相关知识点

在线报名 | 校园交通 | 住宿预订 |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10-57100404    李老师:18801116823 13366367845(微信)
Copyright ©2020-2025 www.simu6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葡的京集团350vip 版权所有.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