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主打低价,也可以理解为菜贩的互联网从业者,和菜贩是同样的模式,从菜农手里拿菜,通过微商平台等进行销售,比如青菜批发价是三毛,菜**两块五,中间两块三的利润,走这种模式的创业者就是让出这两块三的利润,赚取一部分来分摊店面的费用,从而完成所谓互联网+卖菜的初衷。
这种模式有两类从业者,小团队和菜农本身,通过在小区密集地段设简单门面,让用户通过上班在网上下单,下班后在小区拿菜,可以说只是对O2O很浅层面的理解,死掉了很大一批,婆婆妈妈生活网,卖菜郎走的是这种模式。但这种模式有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和菜贩的竞争,最多的就是简单粗暴的价格战,而在价格战中,互联网平台往往是输的一塌糊涂,菜贩可以无限压低价格并且搞同行联盟,无论是价格还是菜的种类都是要远超互联网低价平台的,所以这种模式不可取,虽然操作起来是最快上线,最简单粗暴的,但死掉的也是最多的。
还有一种是菜农自身去做的互联网卖菜平台,通常更多的是土特产或可长期保存的蔬菜,包括天猫,拼好货等平台,并且人数居多,这类虽然也算互联网+卖菜,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这里的卖菜指得是日常居民每天必须的常用菜品。
第二种,上门自提。很多做生鲜上门的平台都是这样,第一天用户在微店,App上下单,截至当天六点后,平台统计订单量,种类,连夜购买,第二天用户来上门自提。对于平台而言,走自提模式的优势是巨大的。蔬菜属于易耗品,卖不出去的损耗是非常大的,通常只能倒掉。自提模式通过当天下单,确定需求量后统一采购,精准销售,不会造成浪费,并且由于是预付款的模式,即使用户第二天不来取货,企业也不会吃亏。此外,这样的模式还免去了仓储物流问题,无需支付送菜上门的巨大物流人工成本,还免去了菜品积压的损耗。通过利用上述优势的盈利,去腾出更多资金扩展自提服务点,然后形成一定市场规模,覆盖片区内的小区。发展到后期,平台需要做的就只是把控采购质量,不断扩张自提点,剩下的物流成本其实是用户自己买单的。鲜果说,侯柒柒等生鲜平台走的就是这种模式。
现象说完了,再说问题。蔬菜自提虽然从平台角度看好处多多,但对于消费者服务体验却是跟不上的。首先回家做饭就是当天的行为,如果为了几样菜而要等待第二天,并且是进店自提,毫无方便性、时效性可言。而原本中意的方便快捷的印象会因为操作过程的繁琐全无,多数人的选择还是会进菜市场,卖菜是一个即刻发生的行为,你能想象今晚要吃猪肉饺子,结果猪还在超市的逻辑吗?
第三种,主打服务。这里的服务可以拆分为两个纬度,即菜品本身的服务与上门送菜服务。这里走的就是纯粹的高价蔬菜销售。走高价很多网站很早就在玩,麦家生活馆把有机小青菜卖到十五块一斤,有机不行,还有进口蔬菜等上架,噱头是不缺乏的。而所谓的有机无污染也是噱头大于实际,难不成不在你平台买的菜都是喷农药,污染物超标的?如果不是,那凭什么小青菜一斤可以卖到十五块呢?高价市场能做吗,答案是肯定的,要看你怎么做。
一斤小青菜售价翻倍,毕竟有高端市场在那摆着,但必须告诉用户凭什么你的青菜可以卖的贵,是搭上文化的班车,还是包装,种植做到了极致,或者是上门送菜服务无懈可击,这部分用户买的就不仅仅是菜,而是附加的服务本身,最早的蔬菜按斤卖,后来的按盒卖,背后的逻辑就是提升蔬菜背后的包装价值,可能平时吃饭不会用,但菜也是可以当礼品送的。再举个例子,同样一截莲藕,菜市场卖三块一斤。而红白喜事需要的完整大支的莲藕就可以卖到150一根,这就是提升蔬菜本身的附加值,当然给蔬菜放音乐,浇牛奶的行为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那是傻缺行为。
再一个就是在玩法上下功夫,这也是目前做高价菜平台的通行惯例。就是卖净菜,可以理解为卖菜品,比如鱼香肉丝是由莴笋与猪肉组成的,净菜卖的就是切好,搭配好的蔬菜组合,回到家可以直接下锅成品的。可谓是从菜地到饭桌,通过自建生鲜基地去监控产品,监测农药残留。同时根据具体的菜系,杭帮菜,川菜,粤菜等推出别具特色的菜品,将菜、食材赋予了文化内涵,原产地**的模式也可以保证菜品的原汁原味,玩到这个阶段,卖的就不是菜本身,而是将菜系,文化、绿色、生态等多重理念杂糅,将卖菜上升为一种文化,由于有了上述的包装,高价菜也算卖的有理有据,消费者会买贵的,但一定要明确告诉他们你为什么卖这么贵,他们担心的不是价格,而是背后知情权的缺失。
以上三种模式基本覆盖了目前互联网卖菜的平台及个人,出发点不同自然在之后的操作上不同,我们就先谈宣传渠道与人群定位。
看过本文的访客还看过下面的文章:
上一篇:创业第一步:要解决什么样的痛点?
下一篇:走进了同质化时代,唯快不破也是发展的方向(转载)